当范曾与家人于海外展开艺术交流的消息传来,此前甚嚣尘上的关于他 “失联” 的种种猜测,便如同悄然散去的薄雾,渐渐平息。已然 87 岁高龄的这位画坛泰斗,岁月并未磨灭他对艺术的满腔热忱,反而让他将更多的时光深深沉淀于笔墨的纵情挥洒与亲情的温馨相伴之中。从青年时期创作时的激情四溢,到暮年之际的从容探寻,范曾的一生恰似一幅缓缓铺展的恢弘山水长卷 —— 其中不仅有艺术创作时那浓墨重彩的动人笔触,更不乏家族生活细腻入微的温情刻画。他的故事,远不止展现于画纸上的诸子形象、钟馗神韵与牧牛图景,更隐藏着一位杰出艺术家在岁月长河的流转间,对生活、情感以及文化所产生的深刻领悟。
笔墨初心:从书香少年到画坛巨擘的执着之路
范曾的艺术征程,起始于充满书香氛围的家庭环境的熏陶。1938 年出生的他,自幼便在父亲的书房里与笔墨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父亲伏案挥毫泼墨之时,小范曾总会踮起小脚,静静地站在一旁,用那双稚嫩的小手紧紧攥着毛笔,认真地临摹《芥子园画谱》上的山水草木。即便墨汁沾满了小手,宣纸也被揉得皱皱巴巴,他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这份源自童年的对书画的炽热热爱,如同深深扎下的根,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少年时期的他,不仅全身心地钻研绘画技艺,还刻苦研读诗词古籍,这无疑为他日后所秉持的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 的创作理念筑牢了根基。
展开剩余81%上世纪 70 年代,范曾在湖北干校参与劳动的那段岁月,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一段别具意义的特殊 “修行期”。尽管每日繁重的劳作让他疲惫不堪,但他始终未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在劳动的间隙,不论是田埂边,还是土坡上,都随处可见他用树枝在地面勾勒线条的身影。他珍惜省下的每一张纸、每一支笔,并用它们来速写身边的工友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那些扛着锄头时展现出坚毅姿态的工友,午休时刻憨厚可掬的神情,还有田间作物蓬勃旺盛的生机,都一一被他捕捉入画。这些饱含着泥土温度的手稿,日后成为了《干校图》系列创作的灵感源头,也让他的作品增添了几分对生活的深深敬畏以及对人性的敏锐洞察。范曾曾坦言:“真正的艺术并非诞生于窗明几净的画室之中,而是源自天地间的烟火气息,存在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后,范曾的创作迎来了如井喷般的黄金时期。他勇敢地突破传统文人画的种种桎梏,将笔墨营造出的独特意境与时代精神精妙融合,逐渐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 “范氏风格”。在创作《老子出关》时,他并不刻意去还原历史场景的每一个细节,而是通过细腻描绘老子那双深邃的眼神以及随风飘动的衣袂,巧妙地传递出 “道法自然” 的深刻哲思。在绘制《牧牛图》时,他又在田园诗般的意境里融入了自己对生命本真的无限向往,牧童的天真无邪、老牛的温顺憨厚,皆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市场上备受追捧,博得众人青睐,更因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坚固桥梁。观众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笔墨韵味时,既能深切感受到千年文化的一脉传承,又能敏锐捕捉到当代艺术的创新活力。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范曾,依旧保持着如同往日般雷打不动的创作习惯。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踏入画室,在晨光的温柔照耀下,有条不紊地研墨、铺纸,细心完成一幅小品画作。在他的画室里,墙壁上满满当当地挂满了历代名家的临摹范本,书架上整齐罗列着一本本线装古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丝丝缕缕的茶香。他的学生们常常感慨:“先生握起笔的那一刻,眼神比年轻人还要明亮,仿佛整个世界在他眼中就只剩下洁白的宣纸与灵动的笔墨。” 正是这份对艺术无比纯粹的执着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始终充满鲜活的生命力,也让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画坛中,坚守传统文化的一位 “摆渡人”。
温情相伴:风雨中的知己与晚年的安稳港湾
在范曾那漫长而丰富的人生画卷里,亲情与爱情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温柔笔触,而楠莉的陪伴,则是其中最为绵长深沉的一抹色彩。两人相识于一个特殊的时代,从最初的偶然相逢,到之后长达二十八年的相依相守,楠莉对于范曾而言,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亲密伴侣,更是他艺术创作道路上的 “定海神针”。她能够深切读懂他画笔下所蕴含的精妙意境。当范曾创作《钟馗》时,她能透过武将的形象,读出背后隐藏的侠义柔情;当他绘制《诸子图》时,她又能精准领会哲人眼中的深邃思考。不仅如此,楠莉还用她那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范曾构筑起了一个安稳宁静的创作港湾。
在那些岁月里,范曾的画室常常是家中最晚熄灭灯光的地方。每当他专注地伏案创作直至深夜,楠莉从来不会出言催促,只是静静地将一碗温热的莲子羹放置在桌旁,自己则默默地坐在角落的藤椅上,沉浸于书本之中。她无比熟悉范曾每一支画笔的特性,清楚哪支画笔更适合勾勒细腻的线条,哪支又擅长晕染出层次丰富的墨色;她也深知他调墨时的独特偏好,明白如何精准把控墨色的浓淡,怎样巧妙调整干湿的程度;甚至能够从范曾落笔时的轻重缓急之中,敏锐地读懂他当天的创作状态。有一回,范曾为了赶制一幅极为重要的作品,连续熬过了三个通宵。砚台里的墨汁几次都快要见底干涸,楠莉见状,便悄悄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添上温水,那动作轻缓得仿佛生怕惊扰了他的思绪。这般无声的理解与支持,相较于任何赞美之词,都更能让范曾内心感到安心与温暖。
楠莉在持家方面,充分展现出了传统女性独有的智慧与通透豁达。她将家中的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事事周全,同时却从不过多干涉范曾的创作琐事,给予了他充分的艺术创作自由空间;她以夫妻二人的名义默默地资助贫困学子,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却从不借此在他人面前宣扬邀功;在范曾的人生历程中,无论是面临创作陷入瓶颈时的焦虑烦闷,还是遭遇外界争议带来的巨大压力,她始终以平和淡然的心态陪伴在他身边。朋友们常常不禁感叹:“有楠莉在范曾身边,他的生活就犹如一幅构图和谐优美的画卷,安稳宁静且韵味悠长。”
2016 年,楠莉不幸离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范曾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甚至难以再次提笔创作。他常常独自将自己关在画室里,凝视着墙上两人一同精心挑选的字画,轻轻摩挲着桌上楠莉生前常用的那只青瓷茶杯,沉浸在深深的回忆里,常常陷入长久的沉默。后来,他仔细整理出楠莉生前悉心收藏的一方方砚台,并在每一块砚台的背面都认真刻下了简短的题跋。字里行间,满满都是他对楠莉无尽的思念之情,诸如 “昔年共研墨,今夕独思君”“此砚伴吾妻廿八载,今留作念想” 等。从此,这些砚台成为了他在日后创作时常常使用的工具,仿佛透过与笔墨的亲密接触,他依然能够真切感受到那份往昔熟悉的温暖爱意。
步入晚年的范曾,在与徐萌的相知相伴中,重新寻回了生活的平和与安宁。徐萌同样对书画艺术怀有深厚的热爱之情,两人之间常常产生如同知音般的强烈共鸣。在清晨宁静的庭院里,他们并肩缓缓散步,亲切地交流新读到的古籍典故;午后充满墨香的画室中,范曾尽情挥毫泼墨,徐萌则在一旁悉心研墨铺纸;这些砚台,成了他日后创作时常用的工具,仿佛透过笔墨,还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温暖。
范曾的人生,就像他笔下的山水长卷 —— 有青年时 “会当凌绝顶” 的浓墨重彩,有中年时 “行到水穷处” 的沉稳勾勒,也有晚年时 “坐看云起时” 的淡墨留白。那些关于他的争议与猜测,如同画卷上的些许墨点,终究无法掩盖整体的气韵与风骨。
如今的他,早已看淡外界的喧嚣,只专注于内心的热爱与坚守:天气好时,会带着画具到郊外写生,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看阳光洒在宣纸上的光影;夜深人静时,会铺开宣纸,写下对人生的感悟,笔墨间满是岁月的沉淀;与家人相处时,会放下 “画坛大家” 的身份,做一个普通的丈夫、父亲与祖父,享受最简单的烟火幸福。
对于范曾这样的艺术家而言,最好的评价从来不是一时的赞誉,而是时间的检验。当多年后,人们依旧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能体会到艺术的纯粹与温暖,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便是他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岁月流转,笔墨永恒。范曾的故事还在继续 —— 他的画笔下,依然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生命里,依然闪耀着对艺术的执着。这份跨越时光的坚守,本身就是一幅动人的画卷,淡然芬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发布于:云南省财富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