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官方账号发文确认,小红书账号“人大刚子”确系该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个人小红书账号。他不仅自己入驻小红书,还在人大校内工作群中建议,“请每部处长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及时回复、快速解决(问题)!这样,与我打好配合!”经过这两天的热烈互动,“人大刚子”评论区变成学生许愿池,部分意见已经得到整改落实,账号粉丝数正以惊人速度猛涨。
相信“人大刚子”的围观者中,有不少高校领导和工作人员,观察这个“大胆尝试”的后续走向。如今,谁人没有好几个不同社交平台的账号?开账号很正常,不开反倒是个稀罕事。他们当然清楚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平台,也知道在哪里可以和学生更好地交流互动。不过,对于高校领导等群体来说,绝大部分是隐匿官方身份的,一方面是想保持一定的发言自由度,缺乏亮明身份的动力;另一方面担心一旦发言不慎容易引来舆论海啸,会给自己甚至单位惹来麻烦,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各种考量之下,更倾向于暗戳戳“潜水”。
“人大刚子”先“潜水”再公开身份,相当于“试水”,“潜水”时在学生发布的自己照片底下直接回复“这张很丑”、“人大刚子”的亲切称呼等,显现出一定网感,对网络的较深理解能够帮助账号运营者提前预判、避免一些“雷区”。可以说,“人大刚子”从“潜水”到频繁公开“冒泡”的决定,既大胆又谨慎,需要对网络的驾驭能力,也需要勇气和魄力。
目前,“人大刚子”收获不少网友对“社交平台治校”的赞扬,也算是一种双向奔赴。说到“社交平台治校”,让人感慨——过去,许多学校甚至名校的学生有意见却无法通过校内正常渠道反映时,有的就会在知乎、微博等公开渠道表达诉求,依靠外部舆论压力引起高校领导和工作人员重视,“知乎治校”“微博治校”往往具有负面色彩,会造成学校声誉受损。诸多舆情外溢事件也证明,面对学生意见,宜疏不宜堵。而今,“人大刚子”的“小红书治校”却更多具有正面色彩,或许正应了那句“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正视学生问题并及时解决的举动值得点赞。
这场治校实验,做好不容易。拿出了“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治理效率,共情共担共创”的姿态,就要做好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的准备。比如,评论区有网友质疑“请问下为什么我给校长书记信箱前后投的3次信都没有接到任何回复”,也有人对博士出差费用等敏感问题提出建议,无不需要平衡好开放和秩序、回复速度与解决深度。此外,作为一种扁平化的问题反映渠道,“人大刚子”可能面临的烦恼也包括,当学生形成了“有事上小红书找书记”的思维惯性,如何避免“低效率”的既有问题反映渠道被架空?又如何保证“人大刚子”保持一定的互动频率和解决问题效率?
亮明身份开账号容易,做好制度配套难。而只有升级高校治理能力,才能赢得学校内外长期好评,让流量成为助益而非回旋镖。其他高校观察的重点,也不外如是。期待“人大刚子”打好样,带动更多高校打开门听取意见建议。(维辰)
财富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